圖片來源:freestocks.org via Flickr | 授權:Public Domain
昨天是中華民國114年國慶,在大會上,有人失言攻擊有失國格,有外國友人則是力挺台灣。
我們的教育,到底教育出什麼樣的菁英份子?
「我要快點賺錢,離開這個可能爆發衝突的地方」「我弄個美國綠卡、楓葉卡,以後可以跟著撤僑」
這不就跟當年上海租界類似。
留下的,都是那些真正的居民。
受苦受難,是那些土生土長的基層。
我們總說要培養「國際觀」,但國際觀的前提,是你先要有「本土觀」。
當一個人連自己腳下這塊土地都不認同,又怎麼可能真正理解的國家?
我們可以看,這次馬太鞍堰塞湖事件,台灣人、在台外國人都投入的當下,還有人「從從容容游刃有餘」的在大院質詢台質詢著,結果是被「匆匆忙忙連滾帶爬」的啞口無言,只能用不同步的詞語拖完那場「聯合的獨角戲」。
災難面前,最能看出誰真的把這裡當家。書念得再好,沒有「在乎」,也只是會考試的機器。
家,也是一樣
你如果從小就沒有帶孩子回老家,當小孩子大了,你老了,你的父母也老了。
一年,老人家能見到幾次晚輩。
老家不是租界,是溫暖的。
落葉歸根,但現在卻多少人是「落地生根」然後就忘祖了。
隔代教養,已經是台灣的社會問題。
有些父母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帶,但曾祖父母呢?
孩子只認得阿公阿嬤,連阿祖是誰都不知道。
週末到了,假日到了。
你約朋友聚餐、看電影、爬山、喝咖啡,你說這是「享受自己的時間」。
但陪伴長輩的時間呢?
長輩不是不想跟你出門,只是他們忍下不說。
他們也寂寞。
你一天到晚出國旅行,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歐洲,IG、臉書發得很開心。
但老一輩的呢?
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有建立那種「家庭生活的儀式感」,所以他們無法融入旅遊、進而不敢也不想。
最後孩子變成習慣不約,長輩也習慣不問。
這是誰的錯?
人都會老,在人口生育率下降時,面對老年化後的日子,我們是要教育孩子什麼?
在國家教育,是不是要教育這些人,中華民國台灣才是他們的家。
在家庭教育,更該從小教育,身體力行。
我身旁有很多人至少每個月帶小孩回去找祖父母、曾祖父母的,我覺得那很好,因為這樣幫他有小孩了,孩子也不會忘本,這是種循環,你不從小做起,說真的,書念得再好、錢賺得再多,給家裡的情緒價值是「零」,因為不在乎、沒投入、沒感覺。
那些書念得好的,考上好學校的,出國留學的,拿高薪的,如果連自己家裡有幾代人都搞不清楚,那這些「好」,到底是好在哪裡?
會賺錢,但不會做人。
會考試,但不會感恩。
這種教育,是成功還是失敗?
圖片來源:僑務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via Wikimedia Commons | 授權:Government Website Open Information Announcement
連泰緬孤軍千古英魂連都要回台灣了,家國教育呢?
阿祖那一代,可能經歷過戰亂、逃難、重建。
他們的故事,就這樣斷在你這一代手上了。
一代人的價值觀崩了,要用三代人來補。
國與家,從來都不是口號,是每一個選擇累積出來的。
Mitchell Chen 米球®甲辰寒露之後,寒霜將至於台中,國慶日有感振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