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結論:這次全支付事件,凸顯了台灣民眾對「信用卡」和「電子支付」機制的根本性誤解。我們不能用信用卡的思維去理解電子支付,就像我們不能用開車的方式去騎機車一樣-它們本質上就是不同的東西。
作為一個在支付產業待了十年、看著台灣電子支付從開業到今天的從業者,我想用這篇文章,把一些容易混淆的觀念釐清。不是要為誰辯護,而是希望透過正確的理解,避免不必要的恐慌。
[延伸閱讀:他用全支付被盜刷20筆逾8萬,稱沒點不明連結怎發生?官方發聲!釣魚網站iPASS MONEY、Netflix也中招] [備份連結]
我理解你的擔憂
我完全能理解民眾的焦慮。當我看到新聞媒體說某個民眾在社群媒體說的案件,而且標註了很多的媒體時,我就知道這個事件一定會炎上。
如果我帳戶裡的錢莫名其妙被扣走,我也會慌張、憤怒。打電話給銀行,銀行說「錢已經轉到別處了,我們退不了」;如果我感受自己就像一顆球被踢來踢去,而錢還不見了,我也會抓狂、無助。
但也正因為這份焦慮是如此真實,我們更需要冷靜下來,搞清楚幾件事:
- 為什麼銀行說退不了?
- 為什麼電子支付和信用卡不一樣?
- 這件事到底是誰的責任?
- 我的錢安全嗎?
讓我一個一個說明。
關鍵誤解:信用卡≠電子支付
很多人在這次事件中最大的疑問是:「為什麼信用卡可以『爭議退款』,電子支付就不行?」
答案很簡單:因為它們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支付機制。
信用卡:先消費,後付款
信用卡的本質是什麼?是銀行借錢給你。
你今天去便利商店刷卡買咖啡,錢不是從你帳戶扣走的,而是銀行先幫你墊付給便利商店。等到月底,銀行才跟你收錢(寄帳單給你)。如果你不付?那銀行開始計算循環利息。
正因為有這個「時間差」,所以當你發現交易有問題時,可以在「還沒付錢給銀行前」就提出爭議。這時候,銀行會啟動調查機制,跟商家確認交易是否真實。如果商家無法證明交易合法,銀行就不會向你收這筆錢-因為你本來就還沒付。
這套機制不是因為「信用卡比較安全」,而是因為信用卡的商業模式本身就包含了處理糾紛的緩衝空間。國際發卡組織(Visa、Mastercard、JCB等)經過數十年發展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Chargeback(退單)機制,用來平衡消費者、銀行、商家三方的權益。
Account Link:先付款,後消費
約定帳戶連結扣款完全不是這樣。
當你用台灣Pay、街口支付、LINE Pay等綁定銀行帳戶的方式付款時,發生的事情是:你的錢直接從銀行帳戶轉出,進入電子支付業者的帳戶,然後再轉給商家。
這叫做「Account Link」(帳戶連結),本質上就是轉帳。
你可以把它想像成:你用ATM轉帳給別人。錢一旦轉出去,就是轉出去了。你事後發現轉錯了,銀行能幫你什麼?銀行只能說:「對不起,錢已經轉出去了,你要自己跟對方協調退款。」
這不是銀行不負責,而是轉帳的本質就是這樣。
所以玉山銀行沒有錯
這次事件中,很多人責怪玉山銀行的客服「態度不好」、「不處理」。但站在專業角度,我必須說:玉山銀行的處理是正確的。
為什麼?因為當你用Account Link時,玉山銀行扮演的角色只是「轉帳銀行」。你的錢已經透過財金公司的跨行轉帳系統,轉到全支付的銀行帳戶了。要求玉山銀行要「退款」這真的沒辦法,只能把錢退回到全支付的帳戶-因為當初錢就是轉到那裡的。
銀行不能直接把「已經轉給別人的錢」再轉回來給你,這會亂套的。
就像你在ATM轉錯帳,你不能要求銀行直接把對方帳戶的錢扣回來給你一樣。你只能請銀行聯絡對方,請對方確認交易、處理退款。
這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金融體系的基本規則。
我們不能拿蘋果的標準去要求橘子
所以,當我們質問「為什麼電子支付不能像信用卡一樣處理?」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。
這就像問:「為什麼機車不能像汽車一樣遮風擋雨?」、「為什麼現金不能像信用卡一樣有紅利回饋?」
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東西,為不同的需求而設計。
信用卡有信用卡的好處:爭議處理機制完善、有消費回饋、有保險保障。但信用卡也有門檻:要審核、要年費、有循環利息。
電子支付的出現,本來就是為了服務「沒有信用卡」或「不想用信用卡」的人。
台灣支付生態的演變:我們怎麼走到今天
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去,看看台灣的支付生態是怎麼發展的。
早期:財金公司與跨行轉帳
台灣的電子支付基礎建設,是建立在財金公司的跨行轉帳平台上。這個平台最早是讓不同銀行之間可以互轉帳,後來延伸到ATM、網路銀行、行動銀行。
2015年: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施行
2015年5月,台灣正式實施《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》,這是台灣第一個針對非金融業者從事電子支付的管理條例。但當時的法規相對保守,只允許「代收代付」、「儲值」等基本功能,限制較多。
在這之前,台灣的第三方支付業者(像PChome的支付連、Yahoo的輕鬆付)功能非常陽春,遠遠落後中國的支付寶、微信支付。
2017年:台灣Pay誕生
2017年,財金公司正式推出「台灣Pay」,想要建立台灣自己的行動支付品牌。但台灣Pay有個先天特性:它不是一個「電子支付機構」,它是一個「轉帳工具」。
台灣Pay的運作邏輯是這樣的:
- 消費者用手機掃店家的QR Code
- 輸入金額後確認
- 透過財金公司的跨行轉帳系統,把錢從消費者的銀行帳戶轉到商家的銀行帳戶
這就是為什麼台灣Pay本質上是「轉帳」,而不是「支付」。
而且因為財金公司當時沒有信用卡收單資格,所以台灣Pay一開始只能綁定銀行帳戶,不能綁信用卡。
2021年:電子支付大修法,開放Account Link
2021年1月(民國110年),政府大幅修正《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》,開放了跨機構互通金流服務。這次修法最重要的變革,就是讓電子支付機構可以與銀行帳戶互通,也就是「Account Link」(帳戶連結)功能。
從此以後,電子支付業者(像全支付、街口、悠遊付等)可以讓用戶綁定銀行帳戶,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進行消費、儲值或轉帳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在電子支付App裡綁定銀行帳戶付款。
但重點是:Account Link的本質就是「轉帳」。錢從你的銀行帳戶,透過財金公司的跨行轉帳系統,轉到電子支付業者的帳戶,再轉給商家。這個過程沒有「先消費後付款」的緩衝,所以也就沒有爭議處理的空間。
2023-2024年:TWQR整合平台
2023年10月,財金公司開始推動「TWQR」(Taiwan QR Code)-一個整合台灣Pay和電子支付的共通QR Code標準。
到了2024年9月1日,TWQR正式整合全台電子支付機構,包括街口支付、全支付、悠遊付、icash
Pay等。從此,商家只需要一張TWQR立牌,就能接受所有支援的支付工具。
但是,TWQR只是一個「整合平台」,並沒有改變底層的支付機制。
信用卡功能的加入
值得一提的是,為了因應台灣人的信用卡使用習慣,後來TWQR也開通了信用卡扣款功能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你看到單純的「台灣Pay」立牌時,它不能刷信用卡;但看到其他電子支付的「TWQR」立牌時,有些已經開啟了信用卡選項。
所以,TWQR ≠ 改變支付本質
這就是台灣支付生態盤根錯節的歷史。
台灣Pay先出現,走的是「銀行帳戶直接轉帳」的路線;電子支付後來透過2021年的修法取得Account Link功能,也能讓用戶綁定銀行帳戶付款;TWQR再把這些支付工具整合在一起,讓店家和消費者都更方便。最後為了台灣人的信用卡習慣,又加入了信用卡支付通道。
但無論怎麼整合,當你選擇Account Link付款時,本質都還是轉帳,不是信用卡那種「先消費後付款」的模式。
理解這段歷史,你就會知道:為什麼電子支付(Account Link)無法提供像信用卡一樣的爭議處理機制-因為它從設計之初,就不是為了這個目的。
那這次到底誰該負責?
理解了支付機制的差異後,我們來看這次事件的責任歸屬。
1. 玉山銀行:處理正確
如前所述,玉山銀行作為轉帳銀行,它的處理是符合金融體系規則的。它不能直接把「已經轉給全支付的錢」再擅自轉回來,這會破壞整個金融體系的信任基礎。
當然,我不是當事人,我也沒聽到客服的回答,單純看網路文字,是不是標題殺人我真的無法判斷。但從處理程序上,玉山銀行沒有做錯。
我們不能因為結果不如預期,就認定銀行失職。
2. 全支付:關鍵在於確認交易
全支付才是這件事的核心。
因為錢已經進入全支付的帳戶,只有全支付能確認:這筆交易是不是真的?是不是用戶本人授權的?如果不是,全支付就應該退款。(除非證明是使用者操作)
只要全支付能確認這筆交易是「無誤的」(或是確認有誤並退款),而且沒有第二個、第三個類似案件,那這件事就是一個個案,不會有擴大損失的疑慮。
3. 消費者:需要正確的金融知識
我不是在責怪消費者。但我必須說,這次事件凸顯了台灣消費者對支付機制的理解不足。
很多人以為「Account link就像信用卡一樣可以退」,這個誤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。
這不是消費者的錯,而是整個社會在金融教育上做得不夠。
給消費者的建議
最後,我想給一般消費者一些實用的建議:
1. 理解你用的支付工具
- 信用卡:先消費後付款,有爭議處理機制,但要付年費和可能的循環利息
- 電子支付(儲值):先儲值再消費,錢在電子支付業者那裡
- 電子支付(Account Link):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,本質是轉帳
知道差異後,你可以根據交易性質選擇適合的工具
2. 開啟交易通知
不管用哪種支付工具,都應該開啟交易通知(簡訊或App推播)。
這樣每筆交易發生時,你立刻就會知道,可以第一時間發現異常。
3. 定期檢查帳單
不要等到月底才看信用卡帳單,也不要等到沒錢才發現電子支付被盜刷。
養成每週檢查一次的習慣,問題越早發現,越容易處理。
相同的,你的銀行帳戶也應該下載APP、打開他的LINE帳務異動通知。
4. 遇到問題,先冷靜
如果真的發現異常交易,先冷靜下來:
- 確認是不是自己或家人的交易(有時候是忘記了)
- 立刻聯絡支付業者(銀行或電子支付業者)
- 如果是盜刷,立刻報警備案
- 保留所有證據(交易紀錄、對話紀錄等)
大部分的支付業者都有處理爭議交易的機制,只是程序和時間可能比你想的久。但只要有耐心、有證據,問題通常都能解決。
5. 不要散播未經證實的訊息
社群媒體很容易傳播恐慌。在你不確定事實前,不要轉傳「聽說」、「據說」、「有人說」的訊息。
謠言止於智者,也止於願意查證的人。
最後的話:這是一堂昂貴的金融教育課
這次事件,對當事相關業者、主管機關、民眾來說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看,這也是一次全民金融教育的機會。
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,而是理解。
當我們都能正確理解不同支付工具的本質、優缺點、使用時機,我們就能更安全、更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。
這不是要為誰辯護,而是希望透過正確的知識,讓類似的誤解和恐慌不再發生。
因為只有理解,才能帶來真正的信任和安全
更帶來產業的發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