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

[好文推薦]在音樂的心態上,就有差距了


本文作者為留奧音樂系畢業,在,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他,討論起學音樂這件事在台灣的求職路,昨天晚上看到她寫的這篇網誌,我認為用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事情,音樂究竟是甚麼?



在十年前我第一次踏上維也納的石磚步道時,我完全沒有料到這一步為我的未來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,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的兩年之後,15歲的我拖著一只行李箱,開始了長達八年的留學生涯。

在這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,不管是步履蹣跚的老夫妻,或是在對人世間的事物還感到新鮮的孩童,對他們來說音樂已經深深嵌入在他們生活中,還記得在國中課堂中休息的空檔,同學們熱心地拿著樂譜討論著樂句或音樂性的處理,說待會也許可以去認識的街頭藝人那跟著演奏幾首曲子,也許是因為我不曾讀過音樂班的緣故,他們眼中對音樂的狂熱是我在台灣生活中不曾見過的模樣。

猶記著當年在台灣,無論是國小或是國中,藝術相關的科目似乎都不是老師、家長,甚至是學生們在意的課程,「阿~音樂課不過是唱唱歌吹吹笛子阿,還是上多背幾條註釋比較實在」,不可否認的,這曾幾何時也是我心中的想法,這是一門可以在段考前被任意犧牲但誰也不會在意的課,除了坐在空蕩蕩的教室裡,聽到「報告老師」時,只能苦笑著揮揮手說「恩,知道了」的那位年輕的音樂老師。

來談談台灣和奧地利對於音樂藝術這方面的差異吧,在奧地利,即使沒有學習樂器,但音樂鑑賞卻是幾乎人人具備的能力,他們從小在學校裡獲取的資源不只是所謂的「正課」,不但時常會有課後聽音樂會的行程,學校在課堂中教會他們藝術文化的歷史,教會他們如何在裡頭裡擷取這些傑出的人畢生研究的精華,所以他們熟知不同樂派的作曲家生平,他們能夠分辨巴哈和海頓的差別;他們懂得如何聽出演奏者音色的優劣;他們可以討論不同的指揮家所詮釋的曲目之間的差異;這並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透過不斷的練習和學習累積而來的。

但是在台灣,古典音樂只是廣告裡的某一段背景音樂,只具備開車或做報告時不想讓自己睡著的功效,因為在最有機會學習這些事物的階段,我們卻選擇了背英文單字,於是在過了好多年以後,我們會變成這樣的婆婆媽媽對街坊鄰居這麼說:「我的兒子阿,他現在正在念法律系,讀書讀累了的話就會拉拉小提琴。」接著便會引來一陣尖聲的讚美,沒錯,在這樣的環境下,對大多數人來說,音樂只是一樣才藝,一個加分的工具,除了展現自己會樂器外,對於音樂本身的存在與否並不是太在意。

或許你會說,聽懂音樂很重要嗎?我必須說,不管懂不懂音樂,但是在聆聽的過程中,思考和感受是很重要的,我認為人會思考的要素之一是因為他對某種事物的感受特別深刻,所以我們會思考這個事物的意義或者它背後的意涵,藝術恰巧是能夠直接給予我們強烈感受的事物之一,無論是一篇文章、一部電影、一幅畫或者是一首歌,而我們對這些事物的感受有多深刻,則取決於對它理解的程度,就拿古典音樂來說吧,如果我們了解這個作曲家在創作一首交響曲的背景,他是用什麼樣的心境譜這個樂章,或許它描述的是一段戰爭的傷痛,或者是愛人的離去的悲傷,那我們能感受到的絕對多於只是單純聆聽旋律的人,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累積的感受就能夠成就一個人的深度。

若要談論這些音樂教育和心態上的差異,我想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,先學會開始尊重藝術文化,了解它並不是難以理解的領域,並不是一個無法觸及的幻影,它是一個帶往你通往更開闊的人生的道路之一,它不一定能馬上帶你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,但是它可以讓你在尋找答案的過程有更多的路可以走,它或許是一條繁花盛開的大道,它或許是一條霧濃霜滑的小徑,又或許是你必需披荊斬棘的泥濘山路,但無論如何,它是一條你為你自己所鋪設的道路,你可以用它來開天闢地,走你自己想走的路。


作者自我介紹:
洪雪舫
雖然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,但生活其實過的沒那麼浪漫,主修豎笛,聽聽音樂、看看文學、喝喝咖啡,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要認真生活啦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